Skip to content

个人工作习惯小结

个人工作习惯小结

抬头一回想,工作已有 10+ 年了,也总结出一些适合我的工作习惯,今天拿出来分享,希望能帮助到同路的你。

每天上午

  • 先打开笔记本写「今天必须完成3件事」。
  • 把「最难的事情」放在头脑清醒的 8:00~11:00。
  • 整理桌面「只留」电脑及辅助设备/水杯/手机。

高效工作

  • 「提前 10 分钟」到会议室调试设备。
  • 写方案时「关掉」微信等通讯方式,手机扣在桌面。
  • 突然想到事情,马上记在「备忘录」中。
  • 先花 20 分钟「搭出框架」,先实现再慢慢优化细节。
  • 哪个更划算用「经济学原理」分析。
  • 学习时戴降噪耳机,床上坚决不玩手机,刻意制造「隔离环境」。

注重身心

  • 学习「与工作无关」的感兴趣的技艺(每周时间固定)。
  • 心情烦躁时,独自「边听音乐边打扫卫生」。​
  • 「还未有成果」的事情不告诉任何人。
  • 每天「留15分钟」发呆/看云,像手机清缓存。
  • 收藏能快速治愈你的音乐/视频/文章合集,能快速获取,比如我喜欢听广播剧《让青春继续》。
  • 「记录」搞砸的事情和收获,减少自责。
  • 「简单的事情」快速完成,不拖延。

日常警惕

  • 同事问工资时说「够日常开销啦」,私密事情,再好的关系也不与分享。
  • 朋友吐槽领导时「只听不附和」。
  • 被追问职业规划时,就说「还在探索阶段」。
  • 遇到临时任务,「先判断」是否属于重要20%。

组合技能

  • 打扫卫生 + 听行业播客 = 身体劳动 + 大脑充电。
  • 提前 10 分钟 + 观察环境 = 发现同事没带的会议材料。
  • 分析经济本质 + 先完成再完美 = 快速验证商业假设。

工作模式

原文 => Mastering Programming/https://tidyfirst.substack.com/p/mastering-programming.

重点

  • ✂️ 切片:将大项目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提高处理效率。
  • 🧩 一次只做一件事:专注于单一任务可以减少调试的复杂性。
  • ⚙️ 基线测量:了解当前状态可以更有效地评估改进效果。
  • 🔍 具体假设:在调试时明确问题可以提高解决效率。
  • 🦅 滋养创意:在创意产生时给予适当重视,避免惊吓其离去。
  • 🎯 趣味列表:记录附带想法以保持思维的连贯性。
  • ⚖️ 权衡:理解决策的依赖关系比选择答案更为重要。

关键见解

  • 📏 切片的重要性:通过将大项目切割成小部分,程序员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不同需求,灵活调整项目结构,适应变化。
  • 反馈周期的价值:虽然减少反馈周期可以提高短期效率,但从长远来看,适当的反馈可以显著降低调试和维护的成本。
  • 📊 基线测量的必要性:在开始新项目时进行基线测量,可以为后续改进提供明确的参照,帮助团队评估实际效果。
  • 🔄 专注与隔离的策略:当需要调整多个元素时,重组代码以减少更改的复杂性,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错误率。
  • 🐦 滋养创意的重要性:为新想法提供空间和时间,能够促进创新思维,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。
  • 📝 趣味列表的实用性:及时记录灵感可以防止分散注意力,保持工作进度,同时也能在合适的时机回顾这些创意。
  • ⚖️ 理解权衡的复杂性:软件设计中的每一个决策都存在权衡,了解这些权衡关系将帮助程序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
文章整体强调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和风险控制,提升学习效率和创造力,从而在复杂的编程任务中更有效地运用思维。通过这些策略,程序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和灵活。

总结

这些习惯的关键在于形成「个性化系统」,不必强求全部执行。建议先从3个最容易的开始,用手机设置定时提醒,等变成肌肉记忆后再逐步叠加。

(完,祝好~)

如有转载或 CV 的请标注本站原文地址